植物学理论 计划40学时,2学分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植物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是进一步学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必要的条件和基础。本课程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被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讲授。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后续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为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学术上的依据。
2.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了解植物的系统发育概况,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及被子植物的分类概况;适当介绍植物学的最新成就,使学生本学科的发展动向。结合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祖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学术成就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和创新意识。
3.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 1学时。植物的多样性和祖国的植物资源,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种子和幼苗 自学。种子的组成和类型,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幼苗类型。
第二章 植物细胞和组织 7学时。
第一节 植物细胞 5学时。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后含物、有丝分裂。难点: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植物组织 2学时。植物组织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章 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2学时。
第一节 根 4学时。根的发生、类型、结构和功能。难点: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生长过程。
第二节 茎 4学时。茎的形态、分枝方式、结构和功能。难点:茎的次生生长过程和次生结构。
第三节 叶 4学时。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四节 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 0.5学时。根、茎、叶之间维管系统的联系和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难点:根、茎初生维管系统的联系。
第五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 1学时。营养器官的变态的类型、特征,结合实物观察各变态器官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点。
第六节 营养器官的繁殖及在生长上的应用 自学。
第四章 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7学时。
第一节 花的组成和发生 0.5学时。花的概念、组成和类型,结合标本。
第二节 雄蕊的发育及结构 1.5学时。花药的发育过程和成熟花药的结构,花粉粒的形成过程和结构。难点:减数分裂过程。
第三节 雌蕊的发育及结构 1.5学时。重点是胚珠和胚囊的发育过程。
第四节 开花、传粉和受精 1学时。开花、传粉的概念,双受精的过程和意义。
第五节 种子的发育 1学时。重点是胚乳和胚的发育过程及类型。
第六节 果实的发育、结构和传播 0.5学时。果实的来源、真果和假果的概念、无籽果实的形成。
第七节 被子植物生活史 0.5学时。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关系、世代交替的概念及特征。
第五章 植物界的类群和分类 13学时。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2学时。植物分类单位、命名法和检索表。难点: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第二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1学时。植物界的分门介绍,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征介绍。
第三节 被子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4学时。根、茎、叶、花、花序、果实类型,主要形态学术语。难点:各形态学与具体形态的对应。
第四节 被子植物分科概述 6学时。讲述:木兰科、毛茛科、十字花科、葫芦科、锦葵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木犀科、菊科、茄科、唇形科、百合科、石蒜科、禾本科、莎草科等各科的基本特征。难点:各科特征的掌握。
4.教学实习 1周,1学分
课程结束后,集中一周时间进行野外实习,使学生了解植物标本的采集、保存及制作的全过程,学会制作成品蜡叶标本的方法,补充和完善植物分类方面的课堂内容,即掌握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方法,认识常见的30~40个科,150~200种植物。
5.教材和参考书
建议使用吴万春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以李扬汉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植物学》为主要参考书;实习教材采用我校编印的《植物学实验实习指导》。
其它参考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