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1.根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作和固着作用。
2.根系可分为直根和须根系两种类型。直根系由主根和侧根组成,为一般双子叶植物所具有。须根系主要由不定根组成,为一般单子叶植物所具有。
3.根中从着生根毛处到根顶端这一段,称为根尖。它担负着根内细胞分生、根的伸长和物质吸收等重要功能。根尖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伸长区所有细胞伸长生长力量的总和是根深入土层的主要动力。
4.被子植物根尖分生区的最前端,为原分生组织的原始细胞,由它分化成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三种初生分生组织,将来进一步分化为根的初生结构。
5.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表皮细胞壁薄、易透水,许多表皮细胞向外伸长形成根毛。为吸收组织。内皮层是皮层最内一层细胞,其径向壁和横壁一定位置上有一条栓化的凯氏带完全包围了内皮层细胞。水分不能透过凯氏带,因此,溶解营养物质的水分必须通过内皮层细胞的原生质体。维管柱鞘是维管柱最外一层细胞,它可产生维管形成层一部分、木栓形成层和侧根。初生木质部在横切面上呈星形,一般不超过六原,分化为外始式,它与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双子叶植物根中一般无髓。单子叶植物根中一般有髓,初生木质部多为多原型。
6.水分和无机盐先进入根毛和其他表皮细胞,通过皮层,并受到内皮层细胞原生质体的选择和调节,再通过维管柱鞘,直接进入原生木质部的导管和管胞。
7.维管形成层发生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和正对初生木质部辐射角外面的维管柱鞘细胞。经过弧形、波状和圆形形成层三个阶段,最后形成完整的维管形成层环。维管形成层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使根增粗。维管柱鞘细胞产生木栓形成层。木栓形成层产生木栓层和栓内层,形成周皮。由于木栓层的产生和内部直径的不断增加,使皮层和表皮破裂脱落。
8.茎的基本形态学特征是具节和节间,节上生叶,叶腋和茎顶端的芽。
9.初生生长引起茎的伸长,建立多种茎所特有的、茎进一步生长所依赖的细胞和初生组织基础。
10.茎尖分生区前端原分生组织可分为原套和原体。原套和原体细胞经过分裂、生长、逐渐分化为分生区稍后部的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三种初生分生组织,进而分化为茎的初生结构。
11.茎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表皮为初生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外壁厚、角化、具角质层、具气孔。皮层在横切面上占的比例较小;皮层外部的细胞内含叶绿体;细胞角部加厚形成厚角组织;常无典型的内皮层结构。维管柱外面通常无维管柱鞘,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组成。双子叶植物茎中维管束在横切面排列成环状、每个维管束自外而内包括初生韧皮部、束中形成层和初生木质部三部分。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为内外排列。初生木质部成熟方式为内始式。维管束主要担负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分的运输功能,同时具有支持和巩固植物的功能。皮层和髓部细胞主要起营养物质质贮藏作用。
12.玉米、甘蔗、小麦和水稻等禾谷类作物茎的解剖结构特点是:①维管束内无束中形成层,为有限维管束,因而不能进行次生生长,无次生结构;②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皮层和维管柱的界限不明显,小麦、水稻等禾本科植物茎具髓腔,维管束排列为内外两轮;③初生木质部的导管排列,在横切面上呈“V”字形。
13.许多木本双子叶植物的茎,除初生生长外还进行次生生长,形成次生结构。木本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是由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产生的。茎内维管形成层是束形成层和束间表成层连接而成的。
14.束中形成层是双子叶植物茎维管束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保留的一层分生组织细胞。束间形成层是由各维管束间连接束中形成层的髓射线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后形成的。
15.维管形成层主要进行切向分裂,向外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形成次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形成次生木质部,产生的次生木质部的量比次生韧皮部多。由于维管形成层年年不断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所以使茎不断增粗。老茎中次生木质部占横切面的绝大部分。
16.与维管形成层活动的同时,从皮层薄壁细胞产生木栓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向外产生木本层,向内产生栓内层,组成周皮,待皮层和表皮脱落后,永久行使保护作用。木栓形成层是短命的,新木栓形成层可每年产生,并产生新木栓层。新木栓形成层以外所积累的死亡组织或维管形成层以外积累的死亡和生活的组织,就成为树皮。茎的次生结构自外而内为:周皮、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次生木质部,中央还保留初生木质部。
17.禾本科植物的茎不能进行次生增粗生长,只能进行初生增厚分生组织活动的初生增粗生长。
18.叶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此外,还有吸收的能力。有些植物的叶还能进行繁殖。叶是绿色高等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重要器官。
19.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叶片通常扁平、宽大而呈绿色;叶柄是连接叶片和茎的部分;托叶是叶柄基部的附属物。具这三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缺少任何一部分或两部分的叶称为不完全叶。禾本科植物的叶由叶片和叶鞘组成,有的植物在叶片和叶鞘相接处还有叶舌、叶耳和叶枕,或其中的一种。
20.叶由叶原基发育而来。在叶原基形成为幼叶过程中,首先是顶端生长,使叶原基伸长呈锥形,然后是边缘生长,形成叶的雏形,分化为叶片、叶柄和托叶几部分。当叶片各部分形成后,细胞仍继续分裂和长大(居间生长),直到叶片成熟。
21.一般被子植物的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叶表皮上常有角质层覆盖;有气孔器,控制着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有表皮毛。叶肉由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组成,是叶功能完成的主要场所;叶脉分布在叶肉组织中,各级叶脉的结构并不相同。主脉或大的侧脉是由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组成的。叶脉愈分愈细,结构也愈来愈简单。禾本科植物的叶片也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但与一般被子植物叶比较,各部分都有其特殊性。
22.在生态上,将植物分为旱生、水生或阳地、阴地等类型。这些不同生态类型的叶,其结构也有明显的差异。
23.多数植物生活到一定时期便会了生落叶现象。落叶的原因是由于在一定条件下,靠近叶柄基部的几层细胞发生细胞学上和化学上的变化,形成离区。以后在离区范围内进一步分化产生离层和保护层。
24.植物体内的维管组织,从根中通过过渡区和茎相连,再通过枝迹和叶迹与枝、叶相连构成完整的维管系统。这样,就保证了植物生活中所需水分、矿质元素和有机物质的输导和转移。
25.植物器官的变态是植物长期适应某种特殊的环境条件,无论在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上都发生巨大变化。营养器官的变态,在根、茎、叶中都有。营养器官的变态,根据器官的来源或生理功能是否相同,分为同功器官与同源器官两类。
26.营养繁殖可分为自然营养繁殖和人工营养繁殖。自然营养繁殖主要靠块根、块茎等变态器官;人工营养繁殖采用的方式有分离、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营养繁殖在农、林、园艺等生产实践中应用是多方面的。